跗阳穴的位置及功效
1、位置
跗阳穴藏匿于小腿后侧,紧邻外踝后方,位于昆仑穴上方,向上量三寸之处即可找到。
2、穴位解剖
腓骨后方,紧邻跟腱前外侧,深层结构中可见拇长屈肌;此处还分布有小隐静脉,其下方则是腓动脉的末端分支;同时,腓肠神经亦遍布其间。
3、穴名释义
跗,即脚背之谓;阳,乃阳气之象征。此穴名蕴含深意,指足少阳、足阳明二经阳气汇聚于此,推动足太阳经气血上升。膀胱经足部上升的阳气至本穴,散热化为湿冷之气。幸有足少阳、足阳明二经阳气补充热量,足太阳膀胱经水湿之气方能持续上升。此穴水湿之气上升,全赖足背上升阳气之力,故得此名。
4、功效
退热散风、舒筋活络。
5、主治
头部沉重、头部疼痛、腰骶部不适、下肢麻木、外踝肿胀疼痛、脚部湿气、脚腿疼痛等症状。
6、穴位配伍
配环跳、风市、阳陵泉、承山、昆仑等穴位,采用平补平泻针刺法,有效舒筋活络,针对经气不畅引起下肢瘫痪、痿痹、疼痛及麻木等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。
② 针对腰阳关、肾俞、秩边、环跳、委中、承山等穴位,采用平补平泻刺法,疏通经络,缓解腰腿疼痛,有效治疗经脉痹阻所致的腰腿痛症。
③ 针刺三阴交、申脉、昆仑、丘墟等穴位,采用泻法,以化瘀消肿、行气止痛,专治气血瘀滞所致踝部肿痛。
④ 针刺配风池、百会穴,采用泻法,以祛风解表、散寒止痛,专治风寒引起的头重、头痛症状。
7、疗法
治疗准则:遇寒宜温补并施灸,若热症则需泻针以泄邪气。
② 针刺操作:选取跗阳穴位,实施直刺,深度介于0.5至1寸之间,局部区域将产生酸胀感,针感可扩散至足底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