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包穴的位置及功效
1、位置
阴包穴藏匿于大腿内侧深处,恰位于股骨内上髁上方四寸之处,股内肌与缝匠肌的交汇带。
2、穴名释义
此穴位位于大腿内侧,紧邻腘横纹内侧端,曲泉穴上方四寸处。此处股内侧肌与缝匠肌之间形成一凹陷,宛如阴部之空,容纳颇丰。足厥阴肝经由此潜行双腿内侧,擅长治疗因小腹痛、遗尿、失精、小便困难等涉及脬的病症。对于女性,此穴还能调理月经不调及子宫精室相关疾病,被誉为阴包穴。
3、解剖
穴下依次分布皮肤、皮下组织及大收肌。皮肤受股内侧皮神经支配,质地较薄,其下组织结构较为疏松。大隐静脉沿股骨内侧髁后方,逐渐延伸至大腿前内侧。针灸路径从皮肤、皮下筋膜穿过,位于大隐静脉外侧,进而穿越深筋膜,进入缝匠肌内侧,深入内收肌。在缝匠肌深层,股动脉、股静脉及隐神经自股腘管下口进入腘窝。缝匠肌受股神经控制,而内收肌则由闭孔神经支配。
4、功效
调经止痛,利尿通淋。
5、主治
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包括月经失调、盆腔炎症、遗尿及排尿困难;此外,尚有腰腿疼痛、骶髂关节炎症、腰肌损伤以及腹股沟淋巴结炎症等。
6、配伍应用
调和气海、中极、肾俞穴位,能补肾强身,稳固膀胱功能,专治遗尿之症;结合关元、血海、三阴交等要穴,功效显著。
此药具有活血通经之效,专治月经失调;与交信同用,亦能调理月经;合用关元、肾俞,可治疗气虚不固所致的遗尿;配箕门、足五里、血海,可缓解膝股内侧疼痛,对小儿麻痹引起的肌萎缩亦有效。
7、疗法
原则:寒证宜先泻后补,或采用点刺出血法,或施以艾灸;热证则宜选用水针疗法,或直接进行补益。
② 针刺深度介于1.0至1.5寸之间,施术部位局部出现酸胀感,此感觉可向四周扩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