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牖穴的位置及功效
1、位置
天牖穴,藏匿于人体颈侧,恰在乳突后方垂直而下,与下颌角齐平,紧邻胸锁乳突肌的后侧边缘。
2、穴位解剖
本穴位深至皮肤层、皮下组织层,涵盖头夹肌与头半棘肌。皮肤层受耳大神经与枕小神经共同支配,质地厚实紧密。皮下筋膜由脂肪与致密结缔组织构成,其结缔组织纤维交织成刺,连接皮肤与深筋膜。针灸路径从皮肤、皮下筋膜至致密的项筋膜,穿梭于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之间,深入头夹肌,再经颈深动、静脉升支后方,抵达头半棘肌。头夹肌与头半棘肌均受颈神经后支调控。
3、穴名释义
天部,亦称天,属阳气范畴。牖,即窗户。所谓天牖,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处吸热上升至天部。此穴所聚之物质,一则来自肩髎穴吸热上升的微薄水气,二则汇聚自穴外天部的少量水气。此水湿之气吸热后,沿三焦经直上至天部,犹如三焦经气血上升至天部的窗口,故得名为天牖。
4、功效
痛经活络、清头明目。
5、主治
头部剧痛,眩晕难耐,耳鸣耳聋,颈部僵硬,眼痛面肿,突发耳聋耳鸣;视神经受损,鼻出血,喉咙不适。颈肩背痉挛,强直不舒,瘰疬频发,夜梦纷扰。
6、穴位配伍
① 配以翳风、耳门、听会、中渚、四渎、侠溪等穴位,采用针刺泻法,旨在清泄肝胆之火,聪耳开窍,有效治疗胆火上炎所致的耳鸣、耳聋、暴聋等症状。
② 针刺配风池、头维、率谷、合谷等穴位,采用泻法,以祛风散邪、通络止痛,专治少阳风热所致头痛及头晕症状。
③ 针刺配风池、印堂、水泉、太冲等穴位,采用泻法,以清泄少阳之邪,专治少阳风火所致眩晕。
④ 针刺太阳、承泣、合谷穴位,采用泻法,以疏风清热,专治风热所致目痛之症。
⑤ 疗法选配翳风、廉泉、合谷,采用针刺泻法,旨在疏解郁热、消肿止痛,有效应对风热上攻所致的咽喉肿痛症状。
7、疗法
针刺技巧:选取天牖穴位,实施直刺,深度介于0.5至1寸之间,局部区域将产生酸胀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