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医诊断 > 内容

上巨虚穴的位置及功效

发布时间:2025-07-14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
字号:

上巨虚穴的位置及功效

1、位置

小腿前外侧特定位置,犊鼻下方六寸处,足三里穴下方三寸精确定位。

2、穴位解剖

穴下依次分布皮肤、皮下组织、胫骨前肌、长伸肌及小腿骨间膜。皮肤受腓肠外侧皮神经与隐神经的双重支配。针灸过程从皮肤、皮下组织深入至胫骨前肌及其下方的长伸肌。两肌之间,胫前动、静脉及伴随的腓深神经并行穿越。

3、穴名释义

上,即上端之意。巨,形容范围之广。虚,指气血之虚。此穴名寓意气血位于天部较低层次,而高层次的气血相对稀薄。源自足三里穴的气化之气,因含湿重而滞留,至本穴后降至较低天部,上部气血略显空虚,故得此名。

4、功效

调和脾胃,疏通肠道,理经调畅气血。

5、主治

肠鸣腹痛、阑尾炎发作、胃肠炎症、腹胀腹痛、痢疾困扰、细菌性痢疾侵袭、便秘困扰、膝胫酸痛不适、膝关节肿胀疼痛、下肢痿痹无力、脚气缠身等症状。

6、穴位配伍

选取中脘、足三里、大横、公孙、合谷、神阙等穴位,采用刺泻法,针后辅以灸疗,以温中散寒,有效缓解中焦寒积所致的腹痛剧烈及肠鸣不适。

② 针刺配穴包括脘下、梁门、天枢、曲池、支沟及四缝,运用泻法以消积导滞,有效缓解因饮食积滞引起的腹痛、腹胀、泄泻及便秘症状。

③ 针刺天枢、合谷、阴陵泉、下巨虚、内庭等穴位,采用泻法,以清热除湿,专治湿热泄泻之症。

④ 针刺配天枢、阴陵泉、水分关元、神阙穴位,采用泻法,针后辅以艾灸,以温中散寒、理肠化湿,专治寒湿泄泻及腹痛肠鸣之症。

⑤ 针刺配行间、气海、太冲穴位,采用平补平泻法,以疏肝理气,有效治疗气滞泄泻症状。

7、疗法

① 治疗准则:针对寒性病症,宜采用点刺出血法或予以温补灸疗;对于热性病症,则宜采用泻针放气法或水针疗法。② 针刺技巧:针对上巨虚穴位,施行直刺,深度约1-1.5寸,局部将产生酸胀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