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医诊断 > 内容

中髎穴的位置及功效

发布时间:2025-07-19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
字号:

中髎穴的位置及功效

1、位置

中髎穴,坐落于骶骨区域,恰在次髎之下内侧,正对第三骶椎后孔之处。

2、穴位解剖

位于臀大肌的起始区域,恰在骶外侧动、静脉的后分支附近,此处正是第三骶神经的后支所穿过的要道。

3、穴名释义

中央位置,与三髎穴相呼应。髎,意指孔隙。此穴名寓意膀胱经地部经水由此渗透入体。本穴汇聚膀胱经上部下行地部水液,至穴中孔隙,自天部降至地部,故得此名。

4、功效

滋养脾胃,强肾壮骨,清热除湿,调和肠胃,疏通经络,缓解疼痛。

5、主治

腰骶部疼痛、排便不畅、腹泻、经期紊乱、白带异常、排尿困难等症状。

6、穴位配伍

选取肾俞、三阴交、关元穴位,采用针刺补益之法,以调养肾气,治疗肾虚引起的月经不调及带下症状。

② 针刺关元、俞、上髎、次髎、归来、三阴交等穴位,采用泻法,以清热利湿,专治湿热下注所致的赤白带下症状。

③ 针刺中极、肾俞、三焦俞、委阳、膀胱俞等穴位,采用补法针刺,旨在益气固肾,有效治疗肾虚所致的小便不利症状。

④ 针刺大肠俞、天枢、关元、中极、足三里穴位,采用泻法,调和脾胃,疏导肠道,有效缓解胃肠气滞所致的腹胀、腹泻症状。

⑤ 针刺配支沟与天枢穴位,采用泻法,以通气调肠,有效治疗气滞型便秘。

⑥ 针刺腰阳关、肾俞、大肠俞、秩边、委中穴位,采用平补平泻法,旨在舒筋活络、强筋壮骨,有效缓解腰骶部剧烈疼痛及下肢痿痹症状。

7、疗法

治疗准则:遇寒症,宜采用艾灸或刺络放血之法;若为热症,则应泻针排热或施用水针疗法。

按摩技巧:针对中髎穴,建议以叩击法为主,以空拳握紧,用拳背敲击腰骶区域。双手可同步进行叩击,力度需适中,确保发出明显声响,以刺激穴位。如此,方能通过骶神经孔,将刺激传递至盆腔深处,进而激发内部脏腑活力。

③ 针刺操作:选取中髎穴位,实施直刺法,深度控制在1至1.5寸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