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医诊断 > 内容

五枢穴的位置及功效

发布时间:2025-07-08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
字号:

五枢穴的位置及功效

1、位置

五枢穴隶属于足少阳胆经,坐落于人体侧腹部,正对髂前上棘前方,横跨脐下三寸之地。

2、穴名释义

五者,居数之中,腹部胆经五穴包括京门、带脉,向下延伸至维道、居髎。带脉穴下方三寸处,约京门穴斜下五寸,临近维道穴。胆经经气由此转入维道,五枢居中,属脏气枢要,为动之枢纽,位于人身长度折中点。扭身或跪拜时,此穴恰在腰部转折处,近髀枢。五枢,亦即中枢之谓。

3、解剖

腹内、外斜肌及腹横肌区域,分布着旋髂浅、深动脉及相应静脉,同时覆盖着髂腹下神经。

4、功效

调经止带,强腰益肾。

5、主治

便秘困扰,少腹痛楚,腰胯不适,月经失调,阴挺之症,阴道炎症,带下赤白,睾丸炎症等症候。

6、穴位配伍

选取中极、带脉、阴陵泉、下髎行间穴位,运用针刺泻法,以清肝泄热、利湿通络,有效缓解肝胆湿热下注所致的小腹痛、赤白带下等症状。

② 此穴擅长疏肝健脾、调理气机以止痛。联合大敦、三阴交、气海等穴位,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,可疏肝行气、活血止痛,有效治疗气滞疝气;结合阳陵泉、太冲、内关、气海、三阴交,同样运用平补平泻法,针对肝郁气滞引起的少腹痛有显著疗效;配以中脘、气海、天枢、行间、阳陵泉,同样采用平补平泻法,对气滞便秘亦能起到治疗作用。

③ 针刺关元、三阴交、太冲、血海、中极、阳陵泉等穴位,采用平补平泻法,以活血调经,有效缓解气血不和、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与痛经症状。

④ 针刺关元、百会、气海、曲骨、归来等穴位,采用补法针刺,旨在益气升提、培元固本,有效治疗中气下陷所致的阴挺病症。

7、疗法

针刺技巧:五枢穴斜向刺入外阴部,深度1.0—1.5寸,酸胀感可扩散至耻骨联合及外阴区域;五枢穴直刺,深度0.8—1.5寸,局部酸胀,有时可扩散至腹股沟区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