液门穴的位置及功效
1、位置
液门穴,藏匿于手背之侧,恰在第4、5指缝隙之间,指蹼后方,赤白肉际之处,宛如人体经络的精妙节点。
2、穴位解剖
源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分布广泛;同时,手背区域亦遍布由尺神经分支所构成的神经支。
3、穴名释义
“液”,液体之谓,源自水之流。“门”,出入之通道。此穴名寓意三焦经气在此处散热,冷凝成地部之水。关冲穴传来的清凉水气,至此迅速散热冷却,冷却之水湿沉降于地,故称“液门穴”。
4、功效
疏风散邪、清热消肿。
5、主治
头部剧痛,眼红肿胀,耳鸣耳聋,咽喉肿痛,牙关紧咬,热病缠身,疟疾肆虐,手背肿胀,手臂拘挛疼痛。
6、穴位配伍
选取太冲、中渚、合谷、睛明、侠溪等穴位,采用针刺泻法,以疏风清热,专治上焦风热所致的热病、目赤、头痛等症状。
②翳风、听会、中渚、听宫、耳门、侠溪穴位,采用针刺泻法,以清泄少阳之火,专治少阳火盛所致的耳鸣、耳聋症状。
③ 针刺少商、关冲、侠溪、鱼际等穴位,采用泻法以疏散少阳风热,专治少阳风火所致的咽喉肿痛症状。
④ 针刺配陶道、大椎、后溪、曲池等穴位,采用平补平泻法,旨在调和少阳,祛除邪气,截断疟疾之源,以疗邪气郁结于少阳之疟疾。
⑤ 针对中渚穴位,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,旨在舒筋活络,有效缓解因经脉痹阻引起的手臂疼痛等症状。
7、疗法
① 治疗准则:针对寒邪,宜采用点刺出血法或先泻后补法;若属热邪,则宜采取补益之法。② 日常养生:每晚临睡前,宜轻柔按揉液门穴,每次3至5分钟,持之以恒,以保健康。
③ 刺法操作:采用直刺,深度介于0.3至0.5寸之间,局部区域可能产生胀痛感,疼痛有时可蔓延至手背部;亦可将针尖指向手腕方向,持续行针,针感将沿三焦经络上行至肘部。施灸可选艾炷灸或温针灸,每次3至5壮;艾条灸则持续3至5分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