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页 > 中医诊断 > 内容

黄帝内经养生之道

发布时间:2025-05-01   来源:网络    
字号:

黄帝内经养生之道

养生之道,实则是对身体精心呵护,以预防疾病、延长寿命为目标。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《黄帝内经》,其中蕴含丰富的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。今将带领大家一探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。

黄帝内经养生之道

1.顺应自然 因时制宜

地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命,包括人类。人类与自然界息息相关,依赖其生存,并时刻受到其影响。春夏秋冬,昼夜更替,自然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:树木发芽、枝繁叶茂、树叶飘落、凋零;花开花闭,人出汗多寡随季节变化。正如《灵枢·邪客》所言:“人与天地相应。”中医强调自然环境如季节、气候、昼夜、地理等对人体的影响,认为其变化关乎生理、病理及转归,养生治病皆需考虑。

《黄帝内经》倡导养生应随四时更替。四季更迭对人体影响各异,疾病种类亦随之变化。春日风起,传染病频发,中风、过敏及青光眼症状加剧。夏日炎炎,食物易腐,腹泻患者增多,肠道传染病及霍乱、伤寒、痢疾等病患增多。秋燥袭来,人体水分流失,口干、眼干、皮肤干燥,感冒后易咳嗽,痰少。冬日寒冷,易受风寒,感冒患者增多,关节疼痛等症状亦随之增多。
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指出,四季更替伴随情志波动,调养情志需随四时而动,因地制宜。春季宜“使志生”,夏季宜“使志无怒”,秋季宜“使志安宁”,冬季宜“使志若伏若匿”。现代医学亦证实,季节更替可引发情绪波动,称为“季节性情绪失调”。例如,秋冬季日照减少、气候寒冷,易使敏感人群情绪低落、身体疲惫、嗜睡,甚至对事物失去兴趣,冬季更易诱发抑郁症。

在短短一日间,人体亦随昼夜更替而经历着微妙的变化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有云:“阳气一日主外,平旦人气生,日中阳气盛,日西阳气衰,气门随之闭。故暮而收敛,勿扰筋骨,勿触雾露。逆此三时,形体易困弱。”生活之道,当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。疾病亦随昼夜更迭而起伏。研究指出,若因乘坐飞机、夜班工作等导致生物钟紊乱,常引发新陈代谢失调,身体不适,甚至可能诱发疾病。

2.颐养精神 恬淡虚无

中医理论中,人共有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七种情志,五脏与之相应,藏神为情志的物质根基。五脏气血平衡,功能健全,情志方能稳定。情志与五脏的关联如下:心藏喜,肝藏怒,脾藏忧思,肺藏悲,肾藏惊恐。

通常,七情乃人体对周遭事物及现象的多样化反应,通常不会引发疾病。然而,若遭遇突发、剧烈或长期持续的情绪冲击,超出了人体的适应极限,便可能扰动五脏,导致气血失衡,神志不藏,从而诱发疾病。例如,怒火伤肝、思虑伤脾、惊恐伤肾、悲伤伤肺等。正如俗语所言,有人肝火旺盛、有人心神不宁、有人胆小如鼠。

现代研究揭示,情绪波动对人体神经、心血管、内分泌、消化及免疫系统均有显著影响。众多疾病,如消化性溃疡、高血压、甲亢、冠心病、癌症、斑秃、脱发、神经性皮炎、抑郁症等,其发生与情绪密切相关。英国一项针对250名癌症患者的调查发现,156人在发病前遭受过精神压力。此现象凸显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关键作用。因此,情绪调养成为养生保健的核心内容。

《黄帝内经》倡导以“静”为调养精神之道,强调心境平和,面对纷扰不慌不忙,荣辱不萦于心,常怀满足之心。如此,气血得以调和,五脏安康,疾病自然远离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亦云:“心静如水,真气自生,精神内敛,疾病何来。故心无杂念,欲望寡淡,内心安宁,无所畏惧。”

对“淡定”“恬淡”“清静”“慎独”“虚怀”需准确把握,非倡导停滞思维,实则教人摒弃杂念。思想应有序,情感应适度。养生之道,不忌思维情欲,却忌过度放纵。我们应积极进取,热爱工作与生活,追求“恬淡虚无”,实践“无为”,遇事不怒,临危不惧。行事有度,待人宽容,胸怀宽广。

3.不妄作劳 劳而不倦

中医养生强调适度运动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云:“春三月,天地同生,万物繁荣,宜夜卧早起,庭中漫步,散发缓行”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言:“上古智者,遵循阴阳,调和术数”。“法于阴阳”即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养生,“和于术数”则指挑选适宜的锻炼方式。《素问·异法方宜篇》记载“导引、按跷”等法。《素问》还提倡现代锻炼如气功、太极、八段锦、步行、体操等。锻炼应因人而异,考虑年龄、体质、性格、环境等因素。研究建议每小时增加2分钟步行,每周至少两半小时中等强度锻炼,以增强心脏、肌肉、骨骼,并带来散步所不能及的健康益处。

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中言:“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立伤骨,久行伤筋,此乃五劳之害。”意谓运动不足非良策,运动过度亦非宜,唯有劳逸适度方为上策。

4.饮食有节 五谷为养

常言道,民以食为天,此言一出,饮食之重便一目了然。诸多疾病源于饮食失宜,故有“病从口入”之警示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中言:“饮食有节。”所谓有节,即饮食有度,不仅时间规律,数量适中,更需搭配得当。

《内经》强调饮食理论,其中“五谷为养”尤为关键。《素问·藏气法时篇》进一步阐释:“毒药攻邪,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服,以补益精气。”五谷泛指杂粮,五果统称水果,五畜涵盖肉类,五菜则指蔬菜。中医倡导以五谷为主食,辅以五果、五畜、五菜。此观点与世卫组织饮食金字塔理念相契合。金字塔模型描绘合理饮食结构,建议减少高脂、高糖摄入,适量食用鱼类、蛋类、禽类、瘦肉、豆类、乳品,多摄取水果蔬菜,并增加谷麦类食物。

五谷滋养之深层意蕴在于,五谷需科学搭配,即粗细粮相间,此与医学中蛋白质互补原则相契合。五谷之所以成为养生之宝,盖因其为人体五脏六腑提供根本营养。《灵枢·营卫生会篇》记载:“人赖谷气以生,谷入胃中,气传至肺,五脏六腑皆得滋养。” 《灵枢·五味篇》亦云:“谷不进,半日则气衰,一日则气损。”

中医将食物分为酸、甘、苦、辛、咸五味,分别对应肝、脾、心、肺、肾五脏。适度摄入五味可滋养五脏,但过量则可能损害健康。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篇》记载:“五味入胃,藏于胃肠,味有所藏,养五气,气和则生,津液自生。”《内经》亦强调,饮食需适度,否则“饮食自倍,肠胃乃伤”。